当前位置:阿力中医网 >人体经络 > 经络治病 > 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导读:"" 栏目下【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文 是由 周付卿 编辑整理及最后更新, 约 1895 个文字, 预计需要5分钟 时间阅读完,请您耐心,愉快舒心地阅读。如果想要浏览 "中医" 及更多相关知识,请使用网站顶部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可多关健词 + 空格精准搜索,阿力中医网为您分享更多精品文章。

本文简介: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其融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既作为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关于体质,在中医学史上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其融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既作为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体质,在中医学史上有过几种不同的用词。在《内经》中常用“形”、“质”等以表体质之义,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的“五形之人”,《素问•厥论》中的“是人者质壮”等。其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以“禀质”言之,宋•陈自明《妇人良方》称为“气质”,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称为“赋禀”,明•张介宾以“禀赋”、“气质”而论的同时,较早运用“体质”一词,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门》中说:“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明清时代也有医家称之为“气体”、“形质”等,清•徐大椿则将“气体”、“体质”合用,自清•叶桂、华岫云始直称“体质”,自此,人们渐趋接受“体质”一词、,普遍用它来表述不同个体的生理特殊性。

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早在《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了人在生命的过程中可以显示出刚柔、强弱、高低、阴阳、肥瘦等显著的个体差异,如《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内经》的体质理论,明确指出体质与脏腑的形态结、构、气血盈亏有密切的关系,并从差异性方面研究了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特征、差异规律、体质的形成与变异规律,体质类型与分类方法,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质与疾病的诊断、辨证与治法用药规律,体质与预防、养生的关系等,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医体质理论,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其后,历代医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关于发生体质学、生态体质学、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病理体质学及治疗体质学的理论。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用药以及疾病预后关系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蕴含有辨质论治的精神,使体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提高。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及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等,对体质形成于胎儿期已笃信不疑。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将小儿的体质特征精辟地概括为“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对老年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心理特征及其机理进行了阐述,强调体质的食养与食疗。金•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则强调“脏腑六气病机”,从理论上阐述了各型病理体质的形成与内生六气的关系,从而对体质的内在基础做了强调。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力倡藏象体质理论,强调脾肾先后天之本对体质的重要性,并将丰富的体质理论运用到对外感、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之中。清•汪宏的《望诊遵经》和王燕昌的《王氏医存》对影响体质形成、定型、演化的外部因素,已有明确的认识。明清温病学家则从温热病学角度,对体质的分型及临床脉症、体质与温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疗、用药关系作了新的探讨,使中医体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尽管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问题进行了详尽、细致、正确的研究,并且有效地将体质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但是,这些论述中缺乏明确而科学的体质概念,对体质理论的论述也是分散的,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关于体质学说的理论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医理论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学者们不但从文献整理方面对历代医家有关体质的论述作了系统的挖掘整理,而且从理论、临床、实验等多方面对体质的形成及基本原理、体质差异规律及类型、分类方法,体质构成、特征、分布、体质与病证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涉及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免疫学、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明确了体质的概念,对构成人体的生命物质在结构、机能与代谢上反映出来的必要的可测定的“分析单元”——体质要素,运用了现代医学的实验与检测方法予以确定。相继有《中医体质学》、《体质病理学》、《中医心理学》、《体质食疗学》、《人体体质学》、《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实验研究》等著作问世。目前,对体质问题的研究,从学科范畴、理论方法与临床运用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中医体质学的学科体系,不仅使体质理论真正理性地纳入到中医学的研究中来,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促进了中医临床学的发展。

以上是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的相关信息,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和网络以及百度信息检索,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真实性。
免责声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阿妮我们以作删除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本文标题: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地址:https://zhongyi.aniys.com/s13526.html
0大家对 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的评论

热门经验

「中医」相关内容

「中医体质」相关内容

热门标签